(资料图片)
“五一”小长假临近,一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街、古镇、古村又将成为热门的“文化打卡地”。
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些寻常巷陌、古建民居,熏染着悠悠岁月的烟火气。然而,令不少游客感到尴尬的是,以为能看到“市井乡情”,结果扑面而来的是大同小异的商业气息;以为能看到“不绝如线的历史文脉”,结果看到的多是仿古建筑。
随“文旅热”而来的种种建设性破坏、开发性破坏,对历史街区、村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不可逆的伤害。我们不禁要问,究竟什么样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才是正确的?
古街、古村里的建筑也会像人一样逐渐衰老,变得斑驳老化,失去活力。老建筑拆或留,是城乡建设需要直面的必答题,考验着地方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、保护与发展、保护与开发的关系。
这是2024年4月21日拍摄的常州焦溪古镇街景。近年来,当地按照“保护优先,适度利用”的原则,通过保护修缮、风貌提升、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,确保古镇的完整性和原真性,打造环境优美、文旅融合、业态丰富的江南水乡古镇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
过去,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认识,在实际工作中走了弯路。
比如,把文化遗产当做经济发展的“绊脚石”。有的历史街区在一轮轮旧城改造和城镇化浪潮席卷下被整体推平,只保留了几处孤立的文物保护单位,一些老建筑、老宅子或者老街区遭到拆除,只剩一副空空的躯壳,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高楼和商业街区,文化元素沦为商业附庸。
比如,把文化遗产当做“摇钱树”。有的地方“重用轻保、重旅轻文”,历史街区大拆大建、拆真造假。对历史街区、村镇进行大刀阔斧的“整容式”改造,以“保护之名”行“过度开发之实”,随意改变周边风貌,一栋栋古民居、古建筑变成各类网红餐厅、酒吧。
有的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,大兴土木,拆真建假,拿着雷同的设计规划,在各地搞“复制粘贴”新建各类商业仿古街,导致“千街一面”“千村一面”,做出了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。
有的地方为了旅游开发将历史文化街区、村镇整体出让给企业管理经营,并大规模搬迁居民。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。这些抹去了历史原貌,拆散了文化骨架、割断了文化传承的做法要坚决摒弃。
历史悠久的老城区,是最宝贵的东西,不能因为浮躁、无知而破坏掉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文化就积淀在这些老建筑中。
当前,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“服从经济发展”走向了“保护和发展两者同等重要”,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;从历史街区“大拆大建”“拆旧建新”走向了采用微改造的“绣花”功夫;从城市保护更新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模式,逐渐走向了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。
原真性保护,下足微改造的“绣花”功夫。运用“绣花”功夫,就是不搞过度修缮、过度开发,注重人城共生,用最小干预原则对古建筑、古民居进行微改造,尽可能保持历史原貌,历史文化才会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。
2024年2月20日,人们在细雨中游览绍兴仓桥直街。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
比如,绍兴仓桥直街通过小规模、渐进式的“微改造”,仅对部分塌旧建筑进行还原修缮,最大限度保留了江南水乡“台门、古树、小桥、院墙、驳岸”的街巷肌理,又形成了功能丰富的现代社区形态,80%的原住民得以保留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
以人为本,让居民在老街老屋过上现代生活。既要改善人居环境,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,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长效保护整治机制,激活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的内生动力。
走进绍兴仓桥直街175号院,居民童耀建的老屋,外面小台门,家里大世界。古色古香的装饰,空调、抽水马桶等现代设施应有尽有。
这些传统民居从“静态保存”走向“动态保全”,让老百姓在街巷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,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,真正体现了“留人留形留乡愁,见人见物见生活。”
经历漫长历史留下来的一城一街、一砖一瓦,陪伴中国人的忧乐悲欢,在人们心中生出温暖亲近,唤起我们的人生感悟。抚摸着那些古色斑斓的老墙,我们心潮起伏,生发追思与感慨,与古人有了心灵的感应,与历史有了精神的沟通。
广州沙面大街游人如织(4月13日摄)。19世纪中叶,沙面沦为英、法租界,留下150多栋欧洲风格建筑,堪称“万国建筑博物馆”。2013年,沙面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。按照整体提升、功能完善、历史保护、活化利用等发展理念, 沙面先后推进全域化服务社区治理、环境提升、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,实现老街区新活力。如今,沙面岛被称为广州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成为市民和游客的“网红”打卡地。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
对待古建筑、老宅子、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、尊崇之心。首先要立足于“保”。按照整体保护原则,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。保护古老建筑、历史街区、传统村落,不仅要保护建筑本体,也要保护传统格局、空间肌理、历史风貌、文化生态、景观环境,突出“原真性”“完整性”。
在国内较早探索古村落整体保护开发的兰溪诸葛村,吸引人们的不仅是“青砖、灰瓦、马头墙,肥梁、胖柱、小闺房”的徽派建筑,还有历经千年岁月形成的街巷肌理,积淀丰富的人文信息、山水格局、文化景观。
其次要合理利用,活态传承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,保留文化个性,让古街、古村的历史文化可感可知;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注重社会效益、民生效益,适度引入和当地文化内涵相契合的商业业态。
在仓桥直街上,800多户原住民与35家非遗商家、6家文化艺术场馆相生相融,呈现出一幅活态传承的时代图景。通过文化遗产保护,让人们享受更加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、更加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、更加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千年府城、千年古村,呵护好文化遗产,让从历史中走来的城乡大步迈向未来。
标签: